体育是一种具体的人类社会行为,既关乎人类的心理活动,也会延伸出相关的抽象概念。不同的学科体系、科学理论都会对体育形成日益增长的研究兴趣。由于学科定位不同,随之形成的争议也旷日持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体育学研究中交相辩难,相互启发。两位学者基于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体育学研究中概念的生成与使用、研究方法的选取、研究意义的凸显与研究议题的开拓展开论辩式的对话。由此形成不同体育人文与社会学科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与途径,展现研究者如何从自身经历与学科背景中生成研究主题与研究特色。
基于传播构成组织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文本情感分析法,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的奥林匹克价值观传播为例,系统探析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体育赛事中体育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信息传递层面,北京2022年冬奥会全球信息传播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较为通畅,但不同“圈子”间的跨文化传播程度较弱,且网络中存在对体育价值观传播造成阻碍的关系“破坏者”;在意义生产与协商层面,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全球信息传播网络中的话语权利呈现“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并存的局面,而全球信息传播空间常因关系“破坏者”将体育流量引向与政治等相关的争议性话题而出现情绪对立,体育价值观积极意义的全球共享受负面信息干扰依然面临较大阻碍。据此,从推动文明新关系建立、秉持体育政治中立以及把握传播理念转向等方面,提出引导体育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具体策略,以期更好地回应“如何通过体育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对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加速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进行总结,发现推动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包括:营造共生环境,“一张网”提升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速率;夯实共生界面,“一站式”布局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阵地;聚焦共生共荣,“一盘棋”增进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活力;优化共生模式,“一体化”释放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潜力。基于此,为促进我国体育与城市深度融合,需从以下4个维度着手增强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向新力”:营建良好共生环境,激发体城融合“新活力”;驱动多元主体融合共治,汇聚体城融合“新动能”;创新拓展共生界面,打造体城融合“新载体”;探索互惠共生模式,开拓体城融合“新蓝海”。
高效灵活的社会动员执行是激发大型体育赛事多元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剖析多类型体育赛事动员议题在社会交往中的信息流向及内在规律,建构合理有效的体育赛事动员框架,对于推进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价值承载与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21—2023年4项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利用复杂网络建模对不同类型议题在传播规模、广度、深度与时序4个维度的网络结构与流布效果进行差异性透视后发现,现阶段国家情感与文化属性议题的水平扩散效果最为显著,竞技属性议题的深化影响效能更加突出,娱乐属性议题的传播效果整体均衡。据此,从动员结构布局的动态性调整、共意动员的适配性引导与理性动员的制宜化调适3个方面探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动员转化的实践路径。
以成都中超赛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剖析中国足球看台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时代变迁,解析新老球迷协会、散客球迷、足球俱乐部、政府等赛场景观制造者之间的协作机制。认为,中外足球看台文化混杂再生的过程经历了植入、互训、互构3个阶段。在植入阶段,国内一批新型球迷采用文化挪用的方式,将国际Ultras(死忠)球迷激进的助威理念、助威方式引入中国看台。在互训阶段,当地政府与俱乐部出场,新型球迷过激的助威行为受到文化规制;同时,传统球迷也在Ultras文化影响下调适助威模式,学习并接受新型球迷的唱、跳表演。在互构阶段,足球俱乐部作为赛事主办方,通过仪式性调和环节与赛场秩序管理,有意识地塑造和谐、包容的赛场氛围,并逐步得到协会球迷与散客球迷的认同,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赛场文化新景观。
体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场域。基于纵向上“文明”概念与横向上“体育文明”概念的回溯,辨析“互鉴”、“文明互鉴”与“体育文明互鉴”等基本概念,通过基于典型案例的体育文明互鉴实践,厘清体育文明互鉴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从前提、基础和条件三个维度分析和揭示体育文明互鉴何以成立的逻辑理路,并提出以文明平等破除文明比较的窠臼、以文明对话消解文明隔阂、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冲突的体育文明互鉴的价值遵循。
目的 系统检索、评价和整合国内外关于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人群运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指导该人群预防GDM提供科学的运动依据。方法 采用“6S”金字塔模型,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等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及多个国际指南网站,并涵盖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及6个相关协会中GDM高危人群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采用澳大利亚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进行证据分级,依据JBI的证据FAME结构并结合JBI推荐强度分级原则进行证据强度推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39篇,包括指南16篇、系统评价17篇、专家共识3篇与证据总结3篇,得到高质量文献21篇(53.8%)、中等质量18篇(46.2%)。共总结GDM高危人群运动前评估、运动风险、运动处方、其他建议及注意事项4个方面的54条最佳证据,其中,证据推荐条目等级为1级的有37条(68.5%)、2级1条(1.8%)、4级9条(16.7%)、5级7条(13.0%)。此外,强烈推荐证据为50条(92.6%)、弱推荐证据为4条(7.4%)。结论研究证据强调了GDM高危人群进行运动前评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建议无禁忌证的GDM高危人群在整个孕期应进行规律的有氧、抗阻或混合性运动,达到每周至少150 min或每天至少30 min,且每周至少3次的中等强度运动来降低GDM的发生风险,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同时,鼓励在专业指导下开展个性化、精心设计、有监督的运动计划,以提高运动的安全性与依从性。
目的 通过fNIRS技术探究12周太极拳运动改善老年人运动功能的潜在脑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将34名健康老年人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接受为期12周的太极拳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评估干预前后受试者的运动功能,并采集步行任务态下运动相关脑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发现,太极拳组的单足稳定性、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初级运动皮层(M1)、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PMC-SMA)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发现,太极拳组M1和PMC-SMA脑区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周太极拳运动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运动功能及运动相关脑区的神经激活情况。
归纳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的交互效应在运动和饮食干预下的最新研究动态,提出:在饮食方面,间歇性禁食可能通过线粒体自噬调节节律分子钟,从而促进健康;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交互作用可有效避免高脂饮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在运动方面,目前已明确PGC-1α、Fis1和HIF-1α分别在脂肪、肝脏和骨骼肌中与BMAL1存在交互效应,且运动可通过BMAL1-HIF-1α、CLOCK-线粒体自噬以及AMPK-SIRT1-PGC-1α调控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交互效应。长期择时运动和/或不同运动强度/方式(如无氧运动、低氧运动、抗阻训练等)对线粒体质量和节律分子钟交互效应的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线粒体自噬可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运动是否通过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交互效应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异常亦有待探索。
蕴含民族精神、展现民族形象的中国武术“走出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方案,而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国际传播理念升级凸显了从国际受众接受视野出发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效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据此,从作为知识的武术、作为审美的武术两种典型建构路径出发,探索并反思基于武术国际传播“教育观”“体验观”“浸润观”的观念系统重构。同时,以精准定位受众需求为中心,对基于知识与审美受众的武术国际传播实践方略进行优化,指出应面向情感受众和行动受众进行更具结构性的武术国际传播内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