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shoufalist shoufalistpage

网络首发

促进还是削弱: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的双重效应

侯鹏;杨思宇;鲁肖麟;杨江华;

针对既有研究关于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的争议性观点(“积极促进论”与“负向削弱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20),将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分为锻炼参与、锻炼频次和锻炼强度3个维度,深入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不同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具有正负双重效应:互联网使用有利于提升老年人锻炼参与和锻炼强度,但对于原本就有锻炼行为的老年人而言,互联网使用会降低其锻炼频次;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社会资本促进老年人锻炼参与,但也会通过挤占闲暇时间,导致其锻炼频次减少;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在锻炼参与上对不同阶层老年人均有赋能效应,但在锻炼频次和强度上,互联网对高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的强化效应更为显著。

年 期 ;
[下载次数: 97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PDF 引用本文

反兴奋剂治理中运动员数据权益保护的路径优化:以信义义务为视角

魏沁宁;

反兴奋剂治理中的数据处理活动因应技术变革对运动员进行深度的风险画像,需审慎对待运动员数据权益保护需求。现有“赋权—维权”模式表现出对隐私权保护的路径依赖,面临运动员信息自决实效受限和维权救济渠道不畅的问题,局限性日益凸显。鉴于权利让渡以及公共利益的信赖事实,向规制基础中引入“委托—受信”的信义关系,更有助于调适运动员与反兴奋剂组织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兼顾数据权益保护与合理的数据处理行为,增强反兴奋剂治理的公信力。为此,应以数据信义关系重塑运动员同意标准,要求反兴奋剂组织为运动员的数据利益妥为规划,对其施加数据风险审查和报告、第三方代理行为监管义务,并明确违反义务行为的救济措施,探索运动员数据权益保护的优化模式。

年 期 ;
[下载次数: 58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PDF 引用本文

太极拳对老年人运动功能及相关脑区的影响——来自fNIRS的证据

汪敏加;吴姝雅;张纯;税晓平;张飞跃;胡豪;何本祥;

目的 通过fNIRS技术探究12周太极拳运动改善老年人运动功能的潜在脑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将34名健康老年人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接受为期12周的太极拳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评估实验前后受试者的运动功能并采集步行任务态下运动相关脑区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太极拳组的单足稳定性、Berg量表评分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初级运动皮层(M1)、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PMC-SMA)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太极拳组M1和PMC-SMA脑区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周的太极拳运动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运动功能及运动相关脑区的神经激活情况。

年 期 ;
[下载次数: 1,23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PDF 引用本文

饮食和运动干预下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控制交互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喆;钱帅伟;丁树哲;

基于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的交互效应在运动和饮食干预下的最新研究动态归纳并提出,间歇性禁食可能通过线粒体自噬调节节律分子钟从而促进健康;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交互作用可有效避免高脂饮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运动方面,目前已明确PGC-1α、Fis1和HIF-1α可分别在脂肪、肝脏和骨骼肌中与BMAL1实现靶向互控,且运动可通过BMAL1-HIF-1α、CLOCK-线粒体自噬以及AMPK-SIRT1-PGC-1α调控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交互效应。长期择时运动和/或不同运动强度/方式(如无氧运动、低氧运动、抗阻训练等)对线粒体质量和节律分子钟靶向互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线粒体自噬可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运动是否通过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交互效应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异常亦有待探索。

年 期 ;
[下载次数: 36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PDF 引用本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的制度逻辑分析——基于“村BA”赛事的制度化研究

张继亮;高晨;何苏洋;张浩淼;

举办乡村体育赛事是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乡土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基于制度逻辑理论和中国国家治理模型建构分析框架,运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法对“村BA”赛事的制度化进行逻辑模型系统分析,发现“村BA”赛事的制度化是基层社会的共同体逻辑、地方政府的行政逻辑和中央政府的国家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情感凝聚和多元发展需求在制度逻辑的型塑下促进了乡村体育赛事形成,地方政府在纵向回应性压力和横向竞争动力的影响下推动制度创新,中央政府通过议程设置和政策反馈正式将其纳入国家级体育赛事。在此过程中,媒体动员发挥了链接制度逻辑、凝聚社会焦点和拓展制度场域的关键作用。

年 期 ;
[下载次数: 2,90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PDF 引用本文

体育锻炼的工资溢价效应——基于倾向值匹配方法的检验

庄家炽;任羽卓;郑霖豪;

基于CGSS2017年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值匹配分析方法讨论体育锻炼的工资溢价效应。在数据中抽取出社会经济地位特征高度相近的两组个案:实验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控制组(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等特征之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工资溢价效应为7.36%,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带来人们工资收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工资溢价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关系,每周锻炼2~3次,体育锻炼的工资溢价效应最高。最后,探究了体育锻炼产生工资溢价的具体机制,并表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是锻炼产生工资溢价的3个机制。

年 期 ;
[下载次数: 60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PDF 引用本文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知识生产二元困境及关联视角超越——基于行动者网络方法论形成脉络的思考

张越;林志义;杨海晨;

为解决我国体育社会学知识生产“宏观结构与微观身体”非此即彼的二元困境,提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方法论或可为我国体育社会学提供新的方法路径。研究借拉图尔“物之社会学”的关联视角,通过对“网络”与“物”这两个关键概念的说明,试图撤销体育社会学“社会解释个体”或“个体解释社会”的规范性假设,并专注于描述“物何以为物”的社会运动过程。落实到具体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手段即为:“跟随”运动过程中的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让物开口说话以及随时随地的笔记。另外,体育社会学行动者网络的文本书写也需避免提前框架或理论的预设,转而在脉络化意义生成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度描述。

年 期 ;
[下载次数: 67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PDF 引用本文
1 ....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