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辉;李海
在分析体育赛事的举办意义及其在北美、亚洲及中国的发展概况基础上,对体育赛事市场需求的形成、体育赛事的运营质量、观众满意度的理论模型等进行综述。认为:以消费者认知为基础的模型最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体育赛事管理者和营销人员应提高影响赛事消费行为的核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效推进体育赛事的健康发展。
2015年04期 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5 ] - ThomasA.Baker;陈书睿
基于国外相关文献,分析大型体育赛事面临的两大主要风险——恐怖主义和伏击营销,前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后者对体育赞助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提出:针对恐怖袭击,应制订并实施安全保障管理措施,如风险评估、提供应急预案、培训人员等;针对伏击营销,应进行赛前教育和公关活动,管理比赛现场标志,实行合同限制等。
2015年04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8 ] - 金丽燕;徐开娟;
分析体育赛事施工、运营和交通等对环境的影响,归纳国际体育赛事组织及各级赛事组织者促进环保、建设绿色体育的实践举措。认为:体育赛事具备沟通功能、心理效应,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设计良好的体育赛事可成为促进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2015年04期 v.39;No.191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422 ] |[网刊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29 ] - 张轶;MinkilKim;BrendaG.Pitts;张建辉
以跆拳道、太极拳和乒乓球为例,分析亚洲体育项目在北美的组织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通过建立消费者意识、迎合消费者健身和自我保护的需要、招募俱乐部会员和设计完备的竞赛系统,跆拳道在北美的推广较为成功;乒乓球在北美的组织与发展水平次之;太极拳在北美的组织与发展水平最低。建议:建立地区网络进行积极的市场推广,通过表演赛、青少年训练营、媒体渗透等方式,调整项目的非本地元素以适应本地环境,促进亚洲体育项目在北美的良性发展。
2015年04期 18-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1 ] - 毛伦华;杨倩
基于国外相关文献梳理,论述体育赛事与赞助商的利益关联、体育赞助与品牌资产的关系,进而提出体育赞助品牌效益的关联学习理论。认为:"关联权"是体育赞助的核心产品;体育赞助关联学习包括评价性适应和前瞻性学习;体育赞助关联学习的影响因素包括关联线索显著性、学习效率参数、关联价值与预测价值。据此提出对体育赛事管理实践的启示。
2015年04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05 ] - Eddie T.C.Lam;范政;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以体育发展与管理机制分析为背景,揭示香港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香港以"M"品牌制度及支援计划为基础,强调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以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2009年东亚运动会为契机,总结赛事实践经验;以赛马为特色,保持与发扬博彩赛事文化。据此提出对大陆体育发展的若干启示。
2015年04期 v.39;No.19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1 ]
- 马文友;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介-视觉文化语境下武术的审美现代性进行研究。认为:当代武术的艺术化、商业化、消费化现象是武术审美现代性的结果,是对于武术现代性的一种"应激"反应;针对武术的审美现代性,应保持理性的批判精神,强调武术的人文价值,注重其在武术中的渗透,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与生态稳定。
2015年04期 v.39;No.191 37-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3 ] - 赵斌;代凌江;
基于传承和发展巴蜀地域武术文化的视角,从巴蜀地域的历史与文化中梳理峨眉武术文化的起源及演进过程,界定峨眉武术文化的定义及传承格局。认为:当代峨眉武术文化重塑的机遇与困境并存,为促进其良性发展应繁荣峨眉武术文化,发展峨眉武术事业,集聚峨眉武术产业。
2015年04期 v.39;No.19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651 ] |[网刊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08 ] - 王晓晨;赵光圣;乔媛媛
以现代泰拳仪式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赛前仪式为对象,运用仪式、符号、场域等理论对其流程与理性教育机制进行梳理。认为:赛前仪式是泰国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其象征符号来自多元领域,其中源于泰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儒家伦理文化、传统四象哲学的理性为赛前仪式中的符号赋予了理性,成为赛前仪式实施理性教育的规训动力。提出:应借鉴泰拳发展经验,立足武术传统,重构散打运动的仪式性环节,从源头上强化其教育性。
2015年04期 46-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2 ] - 王晓晨;赵光圣;乔媛媛;
以现代泰拳仪式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赛前仪式为对象,运用仪式、符号、场域等理论对其流程与理性教育机制进行梳理。认为:赛前仪式是泰国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其象征符号来自多元领域,其中源于泰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儒家伦理文化、传统四象哲学的理性为赛前仪式中的符号赋予了理性,成为赛前仪式实施理性教育的规训动力。提出:应借鉴泰拳发展经验,立足武术传统,重构散打运动的仪式性环节,从源头上强化其教育性。
2015年04期 v.39;No.191 46-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86 ] - 花家涛;戴国斌;
基于仪式表征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探寻民族民间体育以赛事为典型文化事象,积极建构主体"级序性"集体认同的途径。认为:在现代化转型带来集体认同建构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体育因其来自生活、极具群众基础而使赛事意义在"符号本身、运动员表达、观众认知"3个层面上被理解,故在村寨、城市与国家等"层级"赛事场景转换中,以国家认同统摄族群、民族认同的"级序性",在满足主体集体归属认知与情感依附需要的同时,实现集体认同对人际同一性的要求。
2015年04期 v.39;No.191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4 ] - 魏燕利
"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坐功"是明代以来较为流行的中国传统的导引体操功法。宋代文献《太初元气接要保生之论》中的导引体操功法应为其雏形,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铁峰所编《保生心鉴》中的"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又为其最早善本。"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坐功"冠以"陈希夷"的名号最早见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保生心鉴》本中的该功法不仅具有原理完备、内容丰富、行文规范等特征,还完善了将导引体操功法与24节气相配伍的创编范式。
2015年04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7 ]
- 周战伟;吴贻刚;文静;周鸣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运动风险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上海市业余体育训练运动风险主要是人为风险,尤其是运动条件带来的风险;开展业余体育训练的单位都为运动员购买了保险,但保费低、保障有限,运动风险管理存在"小伤不断、大伤难办、因素多样"等问题。从业余训练运动风险的预防、处理和保障3个方面建立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运动风险管理机制。
2015年04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0 ] - 朱富明;朱晓峰;
基于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哲学思想及相关的战术理论,提出足球运动员集体体能表达的概念。运用数理方法建立足球运动员集体体能表达的理论模型,为体能的效率及战术攻击性等综合性评价提供量化分析新视角。
2015年04期 v.39;No.191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8 ] - 曾桂生;李文渊
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结合隐性课程的相关理论,对建立校园足球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指标选取、权重值确定、计算步骤、评价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行系统研究,为评估校园足球隐性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设立标准,提供量化评价方法。对东华大学校园足球隐性课程开发现状进行实证检验,其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2015年04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2 ] - 董众鸣;柳志刚;
在分析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如校内足球课程开设率低、课外足球活动开展不力、足球文化活动内容与方式陈旧、课余训练"精英化"倾向严重等。认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校本课程是基础,课外活动是核心,足球文化是保障,课余训练是示范,校际间竞赛是推手。建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完善组织管理,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管理机制;立足学校实际,形成特色发展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
2015年04期 v.39;No.19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5294 ] |[网刊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21 ] |[阅读次数: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