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益龙;张荣子;
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通常聚焦体育健身,将体育运动视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途径与方式,呈现体育通过个体作用于社会的功能,而非体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论更多地关注结构转型的决定性和关键性,较少注意功能转型和空间转型之于社会转型的意义。在体育空间生产、空间转化与空间融合的实践经验中,不仅发现体育在社会层面的新功能,而且发现体育参与空间转化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及其转型机制。体育所依托的物理空间、象征空间和公共空间通过建构机制和功能转变,可转化为新型经济社会空间,由空间转化带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合理有效地发挥体育空间转化的社会功能仍需消解具体实践中建构与融合的张力和障碍,力求在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中更有效地促进空间融合。
2025年10期 v.49;No.287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部义峰;钱佳;王雪婷;李跃;
从哲学思维范式的视角比较中国和法国的足球训练模式,重点关注机械整体论与有机整体论在训练理念和实践逻辑方面的表现。发现,中国足球训练模式反映了机械整体论的思维特征,包括还原性思维、线性累积和标准化阶段递进,遵循“局部细化—线性累积—最后整合”的路径,适用于青少年训练初期;法国足球训练模式展现出有机整体论的特征,强调整体性思维、涌现性和系统整合,采取“情境优先—整体涌现—非线性适应”的方法,更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这两类模式反映出对足球运动在思维范式、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理解。认为,单一训练模式难以满足不同竞技能力的发展需求,因此,未来的训练创新应结合本土文化与国际经验,平衡“技术基础”与“情境对抗”,为培养实战型足球人才提供更加优化的方案。
2025年10期 v.49;No.287 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鸿优;冯良珠;钟世盛;
目的 采用国际前沿的分类方法,对2021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173场比赛中27 497次冲刺跑动的战术目的进行界定。方法 采取数据级数推断与广义混合线性模型的统计方法,对比保级组和争冠组以及获胜、战平和失利球队冲刺跑动目的的差异性。结果 (1)“移动去接球”是本队控球时冲刺跑动最多的战术目的(占18.13%);“压迫或逼抢”是对手控球时冲刺跑动最多的战术目的(占31.08%)。(2)争冠组球队场均完成的以“突入罚球区”“压迫或逼抢”“拦截”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清晰地高于保级组球队(ES值介于0.44~0.57,可能性>75%)。(3)获胜球队场均完成的以“切入对方身后”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清晰地高于失利(ES=0.41,可能性>75%)和战平(ES=0.46,可能性>95%)球队,以“压迫或逼抢”为目的的冲刺跑动则清晰地低于失利(ES=0.57,可能性>99.5%)和战平(ES=0.33,可能性>75%)球队。结论 以“压迫和逼抢”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是比赛中完成最多的冲刺类型,以“突入罚球区”“压迫或逼抢”“拦截”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是区分球队水平的关键指标,而以“切入对方身后”和“压迫或逼抢”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要素。
2025年10期 v.49;No.287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显;张志勇;王毅;
我国校园足球有效治理的根本基础在于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合作且具有演化能力的生态系统,以实现由“主体中心”向“系统中心”的治理模式转变。我国校园足球有效治理的主要问题包括:(1)由主体关系固化衍生的资源流动不畅、禀赋重组障碍进而造成的变异性不足,以及由缺乏自由连通网络与局部性正反馈构型造成的有序性不高;(2)由资源不明与路径不畅造成的循环力度不够,由有效能增长规划、模式缺乏造成的能量效度不高,由足球人口反馈机制与足球文化符号层级建构欠缺造成的信息丰度不够。为构建校园足球生态并解决校园足球发展问题,应采取的治理策略:以生态整体观与适应观更新治理观念;以拓展边界能、增强结构能、培育调适能实现动能转换;以构建特色文化网络、打造权利平等共同体、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关系来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足球治理常态化,实现他治与自治的有机结合。
2025年10期 v.49;No.287 8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