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索

  • 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王家宏;崔李明;

    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探究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认为,体育消费潜力释放通过价值转换、供需平衡、乘数效应、创新驱动和市场机制优化等方式,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未来应着力破解消费文化滞后、优质供给不足、产业融合不深、创新能力偏弱和治理体系不完善等现实瓶颈,通过打通价值转换梗阻、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充分释放乘数效应、增强发展动能、完善市场机制等路径,拓展体育消费新增长点,全面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期 v.49;No.287 1-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消费场景创新促进体育消费潜力释放:机理、进路与策略

    陈元欣;陈磊;周冲;时宵;

    消费场景创新是促进体育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与逻辑推理等方法,基于S-OR理论模型,系统阐释消费场景创新促进体育消费潜力释放的内在机理,归纳出空间泛在化、技术融合化、业态集成化与内容符号化4类典型实践路径。指出,当前体育消费场景创新的实践仍存在供给结构失衡、心理响应环节乏力、消费行为转化不足与制度保障体系缺位等现实问题。据此,从优化场景供给结构、疏通消费心理中介、促进消费行为转化与完善制度环境保障4个维度提出相关推进策略。

    2025年10期 v.49;No.287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发展赛事经济背景下参赛何以影响消费——来自路跑赛事的经验证据

    赵轶龙;陈伟浩;张晓东;毛凌子愚;曹景伟;

    以“2024年度中国路跑人群调查”问卷数据为样本,对路跑赛事参赛者参赛行为对消费的影响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路跑赛事参赛者参赛频次、强度与投入时间是影响路跑消费的重要因素,并显著正向影响路跑消费水平。分组回归后发现:(1)不同参赛频次下参赛者参赛强度提升对路跑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2)不同参赛频次下参赛投入时间对路跑消费的促进作用呈现“倒U型”;(3)全程马拉松赛事参赛者参赛频次增加对路跑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4)短距离路跑赛事参赛者异地参赛停留时间延长同样能够有效拉动消费;(5)参赛者异地参赛停留时间由周末2天延长至3天有利于更好地激发赛事经济潜力;(6)路跑赛事中女性、老年、低跑龄参赛者的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2025年10期 v.49;No.287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区体育设施的消费升级效应——基于家庭体育消费的实证分析

    秦志龙;谢凯;毛中根;高云露;

    通过匹配社区1 km范围内的体育场馆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家庭消费数据,检验社区体育设施对家庭体育消费的影响,为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居民消费升级提供经验证据。发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显著促进家庭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利用社区1 km内体育用地出让总面积构造工具变量,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不变。其中,参与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增长是重要渠道。社区体育设施的消费升级效应具有包容性和大众化特征,社区体育场馆建设能够促进不同收入和闲暇水平家庭的体育消费规模,且大众化球类、健身等体育场馆对于家庭体育消费的促进效应更大。

    2025年10期 v.49;No.287 40-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原创成果

  • 空间转化:体育社会功能的再发现

    陆益龙;张荣子;

    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通常聚焦体育健身,将体育运动视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途径与方式,呈现体育通过个体作用于社会的功能,而非体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论更多地关注结构转型的决定性和关键性,较少注意功能转型和空间转型之于社会转型的意义。在体育空间生产、空间转化与空间融合的实践经验中,不仅发现体育在社会层面的新功能,而且发现体育参与空间转化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及其转型机制。体育所依托的物理空间、象征空间和公共空间通过建构机制和功能转变,可转化为新型经济社会空间,由空间转化带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合理有效地发挥体育空间转化的社会功能仍需消解具体实践中建构与融合的张力和障碍,力求在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中更有效地促进空间融合。

    2025年10期 v.49;No.287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法足球训练模式的思维范式差异与融合之道

    部义峰;钱佳;王雪婷;李跃;

    从哲学思维范式的视角比较中国和法国的足球训练模式,重点关注机械整体论与有机整体论在训练理念和实践逻辑方面的表现。发现,中国足球训练模式反映了机械整体论的思维特征,包括还原性思维、线性累积和标准化阶段递进,遵循“局部细化—线性累积—最后整合”的路径,适用于青少年训练初期;法国足球训练模式展现出有机整体论的特征,强调整体性思维、涌现性和系统整合,采取“情境优先—整体涌现—非线性适应”的方法,更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这两类模式反映出对足球运动在思维范式、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理解。认为,单一训练模式难以满足不同竞技能力的发展需求,因此,未来的训练创新应结合本土文化与国际经验,平衡“技术基础”与“情境对抗”,为培养实战型足球人才提供更加优化的方案。

    2025年10期 v.49;No.287 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运动员冲刺跑动战术目的量化研究

    刘鸿优;冯良珠;钟世盛;

    目的 采用国际前沿的分类方法,对2021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173场比赛中27 497次冲刺跑动的战术目的进行界定。方法 采取数据级数推断与广义混合线性模型的统计方法,对比保级组和争冠组以及获胜、战平和失利球队冲刺跑动目的的差异性。结果 (1)“移动去接球”是本队控球时冲刺跑动最多的战术目的(占18.13%);“压迫或逼抢”是对手控球时冲刺跑动最多的战术目的(占31.08%)。(2)争冠组球队场均完成的以“突入罚球区”“压迫或逼抢”“拦截”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清晰地高于保级组球队(ES值介于0.44~0.57,可能性>75%)。(3)获胜球队场均完成的以“切入对方身后”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清晰地高于失利(ES=0.41,可能性>75%)和战平(ES=0.46,可能性>95%)球队,以“压迫或逼抢”为目的的冲刺跑动则清晰地低于失利(ES=0.57,可能性>99.5%)和战平(ES=0.33,可能性>75%)球队。结论 以“压迫和逼抢”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是比赛中完成最多的冲刺类型,以“突入罚球区”“压迫或逼抢”“拦截”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是区分球队水平的关键指标,而以“切入对方身后”和“压迫或逼抢”为目的的冲刺跑动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要素。

    2025年10期 v.49;No.287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有效治理探索

    刘显;张志勇;王毅;

    我国校园足球有效治理的根本基础在于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合作且具有演化能力的生态系统,以实现由“主体中心”向“系统中心”的治理模式转变。我国校园足球有效治理的主要问题包括:(1)由主体关系固化衍生的资源流动不畅、禀赋重组障碍进而造成的变异性不足,以及由缺乏自由连通网络与局部性正反馈构型造成的有序性不高;(2)由资源不明与路径不畅造成的循环力度不够,由有效能增长规划、模式缺乏造成的能量效度不高,由足球人口反馈机制与足球文化符号层级建构欠缺造成的信息丰度不够。为构建校园足球生态并解决校园足球发展问题,应采取的治理策略:以生态整体观与适应观更新治理观念;以拓展边界能、增强结构能、培育调适能实现动能转换;以构建特色文化网络、打造权利平等共同体、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关系来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足球治理常态化,实现他治与自治的有机结合。

    2025年10期 v.49;No.287 8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综述

  • 国际体育学习投入的研究态势与核心特征

    张蒙;马晓;张庆文;

    体育学习投入是预测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有效指标和改进体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基于国际研究视角,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选取Web of Science等5个数据库中的4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国际研究主要面对中学生开展大样本的横断面设计研究;(2)尚未对体育学习投入的概念框架和维度指标达成共识;(3)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测量学生体育学习投入,基于多模态数据评估体育学习投入水平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4)重点关注教师、个体等因素与体育学习投入的内在关系;(5)研究主题聚焦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构建与工具开发滞后。基于此,建议我国学者在开展体育学习投入研究时,应注重重构概念框架、加快测评工具开发、关注教师—家庭—技术多元影响因素、加强实证研究方法创新并积极拓展研究主题,以推动我国体育学习投入研究向纵深发展。

    2025年10期 v.49;No.287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